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更亮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2025-01-17 16:58

三帝科技3D铸造(修订)11111.gif

60d7d5ca1a13018414cff7ca7e46febb.jpg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即将过去的2024年,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成为撬动各类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杠杆,迸发出磅礴的创新力量。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入明年9项重点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新兴产业能否大规模应用,未来产业要怎样超前布局,传统产业又该如何改造提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01 热潮涌动 新兴产业释放新动能

3D打印的羽毛球、飞机零部件……走进位于河南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新材料企业,各种3D打印的产品以及具有“十八般武艺”的高性能金属粉末材料让人大开眼界。

公司负责人杜博睿介绍,他们针对航空航天、精密机械、集成电路等行业高精密3D打印需求,开发了微米级超高精度激光3D打印装备,攻克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研发,让更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预计全年将超过8万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完善提升已布局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基础上,组织实施新材料重点平台二期工程,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新材料中试平台,并实施新版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的不断创新是我国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各种风险挑战下,承压企稳,有力支撑工业稳增长大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指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船舶等重点产业链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展望2025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广阔机遇。”王昊建议,要加大力度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强化自主创新,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对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文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周文表示,接下来,要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跃升。

02 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引领新趋势

在医疗领域,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不仅能让复杂的手术变得高效,还能减少放射性辐射对医生的伤害;在制造领域,全国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正不断开拓行业发展的新赛道;在文旅领域,AI(人工智能)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让不能开放参观的墓室壁画变得触手可及……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越来越多的AI应用场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对各行各业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具有跳跃式技术演进的发展特点,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并呈现出“大小模型协同”“两端快、中间慢”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看,以传统小模型为代表的专用智能应用逐步成熟,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智能应用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4%。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产品数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涵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和应用等关键环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对此,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表示,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则更加强调与行业、场景的融合。“人工智能+”行动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行动的部署意味着我国将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其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培育未来产业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将为我国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博弈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对此,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沈坤荣强调,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未来产业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突出“重大科技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应用场景—人才支撑—金融支持”的主线,规划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重点和政策安排。

“首先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其次要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还要创造多元化应用场景,引导前沿科技孵化落地,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并以科技金融‘活水’滋养未来产业,提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耐心资本’支持。”沈坤荣说。

03 转型蝶变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宽敞明亮的驾驶室、简洁智能的操作平台、安静平稳的运行模式……日前,由中国中车发布的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正式亮相。与传统燃油机车相比,“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实现氮氧化物减排45%、碳氢化物减排73%、一氧化碳减排83%。“动力电池”机车实现了近零排放。

作为传统产业中“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头领域,老旧内燃机车的碳排放问题近年来持续引发关注。2023年底,国家铁路局发布《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淘汰更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35年始,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应当全面退出铁路运输市场。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对于推进高能耗高排放机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内燃机车改造升级的同时,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也正在持续赋能传统产业的各行各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步早、规模大,是制造业的主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的潜力巨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转型升级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传统产业是指满足传统需求的产业,绝不是指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产业。传统产业只有在其产业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来看,传统产业主要是指劳动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成熟的工艺体系。”周文表示,但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生产力,“传统产业是相互依存、携手并进的统一体。将科技创新运用到传统产业,同样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119.5,较上年增长19.5%,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中的创新驱动分类指数同比增长22.3%。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新动能成长壮大的关键力量。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张云表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举措,加大政策、技术等支持力度。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以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搭建各级各类大数据平台,着力丰富应用场景,并从制度层面对数据的采集、加工、流通和应用予以规范,鼓励不同主体开放共享数据,更好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f0c9b0062de0d4e25534ac1aa76ced0.jpg
   378bc112d678210cd22564089d917a3.jpg
image.png
6f350e00b412319f2d7e8781779b9d2.jpg
b17793cb55786b60bcbbcfe68e55d99.jpg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铸造头条微信二维码.jpg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