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收藏
2025-07-23 17:51

三帝科技3D铸造(修订)11111.gif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生发展动能转换,迫切要求全面系统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打好攻坚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国博弈加剧阻碍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

中美战略竞争、乌克兰危机以及地缘政治等深刻影响产业发展格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呈现区域化、本土化和短链化等特征。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外部环境,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当前,美国对我国制裁转向规模性、领域性的高科技管制,阻遏我国向高端技术产业链攀升的追赶态势,“长臂管辖”和制裁全面升级,阻碍我国获取先进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芯片制造、生产设备以及所需的软件工具,形成全面遏制。

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及其盟友对我国战略遏制常态化背景下,为掌握战略主动,保障制造业创新发展,亟须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弹性,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由孕育兴起向突破发展演化升级的关键过渡期,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重大技术创新及其应用不断酝酿爆发,持续引发产业体系深刻变革,推动制造业组织形态由流程型向离散型、刚性向柔性、集中向分散等模式转变。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且逐步从云端向终端延伸,颠覆性、系统性变化提速,将进一步重构产业新格局。特别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具有新内涵。

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争得应有地位,统筹打好攻坚战是关键。须瞄准前沿科技和产业竞争方向,重构和再造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产业基础能力,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才能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把握先机。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新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后开创的新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同于我国传统工业化,是新时期、新目标、新格局下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以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导向,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核心路径,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深刻认识到新型工业化之“新”,既担负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也凸显了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特点,体现了依靠科技创新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新任务。

统筹打好攻坚战要在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下,把发展实体经济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国之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工作面临新挑战

为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国家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行了整体部署,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国家战略与地方目标不相协调的问题。国家层面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考虑确定了重点产业链,统筹全国资源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但地方仅能支撑某环节、某一段产业链,且要兼顾当地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如何统筹国家与地方利益面临新挑战。

一方面,有些地方在产业布局时存在脱离实际、贪大求全的现象。个别地区紧跟国家产业导向,在缺乏对本地科研实力、产业配套等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背景下,提出要全产业链打造某新兴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存在“撒胡椒面”现象,产业发展“小而散”,难以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产业间存在趋同现象,且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性不强。过热产业扎堆发展,但基础端、研发端支撑性环节却缺少关注,出现部分环节产能过剩与急需环节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难以形成“全国一盘棋”。因此,统筹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在“统筹”二字上做文章,协调好国家战略部署与地方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立足国家整体需要,有效整合各地资源,促进地方间协同发展,有序推进,打好攻坚战。

统筹打好攻坚战的核心要义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四个转变,即产业基础能力由拼盘式、补丁式向整体再造转变,产业链发展由单个部件产品思维向终端整机反向牵引的链式思维转变,产业发展由注重“做大”市场规模向注重“做强”创新发展源动力转变,产业体系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统筹打好攻坚战要立足这四个转变,系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标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工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横向”基础和“纵向”骨架。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从“横、纵”两个方向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向现代化、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产业基础能力是“面”,分不同层次,同一层基础能力可支撑不同产业链的类似环节需求。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下,通过生产组织优化的方式,就可实现某产品的快速生产,更易串“点”成“链”。产业链是“线”,是以终端产品或整机为牵引的纵向供应链条。产业链上每个节点都体现着与之相关产业基础能力的水平。产业链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产业链条上的每个节点都能获得产业基础能力的支撑,扫除短板弱项。衡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不同产业链共性关键环节的短板能否通过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来补齐。若干“线”与“面”的组合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厦”的楼层和钢筋骨架。不同层级产业基础的“面”泛化发展构成了产业基础“体”系,如果体系足够强大,便可衍生出任何符合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韧性弹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二者结合于一点,即实现关键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统筹打好攻坚战要打通由产业基础能力向产业链转化的通道,以高级化的产业基础能力支撑重点领域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固链、稳链,扫除产业链条短板弱项,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构筑新质生产力,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是通过“自主”方式达到“可控”目标。“自主”是以我国为主导,不等于完全自给自足,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基础领域是自主可控的对象。

统筹打好攻坚战的思路及原则

总体思路

统筹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立足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新质生产力之基,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贯通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形成“‘链主’企业+配套企业”梯级创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打好攻坚战根本要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支撑产业基础能力全面再造,弥补产业链条短板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可靠性和国际把控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根本是要树立企业主体思维和理念,向上游基础端传递产业和市场需求,打通基础研发与市场应用,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和决策权,将国家战略需要与企业自身发展利益更好结合。

统筹打好攻坚战要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聚焦公共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市场收益少、研发周期长、经济规模小的领域,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支持各类企业参与重点项目攻关,以市场需求引导科技研发走向。优化资金供给格局,满足企业原创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商业化应用需要。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是统筹产业基础能力与基础研发的关系,既要做好产业基础再造工作,也要狠抓基础研究,夯实制造业创新动力源。二是统筹“补短板”与“锻长板”的关系,二者同步推进,以“锻长板”集聚资源带动“补短板”,以“补短板”增强基础能力提升“锻长板”。三是统筹链内创新与技术外溢的关系,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外溢性,带动共性环节产业基础能力整体提升。四是统筹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切实调动政产学研各方力量,集中突破“卡脖子”领域,发挥市场化机制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作用,实现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五是统筹国家部署与地方目标的关系,促进地方目标与国家战略步调一致,实现各地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六是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加大合作创新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升自主创新实力。

统筹打好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市场导向、需求汇集,倒逼上游研发创新。强化企业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要基础研究等战略项目的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各类企业参与度。汇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需求,向上游追溯引导基础研究活动。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全方位科研合作,改革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适当加入对成果转化市场应用考核指标。建议将科研人员承担企业研发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在职称评定中给予认定。提高基础研究、政府资金在科研经费中的比重,建立“财政出钱、高校院所出力、企业花钱”的基础研究资金使用机制。

夯实链主、梯级配套,培育企业科创主体。增强“链主”企业科技创新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链主”企业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参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加大对“链主”企业牵头科研机构、承担科研项目等的财政资金支持。支持中小制造型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壮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支持中小制造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创新专项,择优支持。建立国有企业、政府性研究机构技术扩散机制,加大行业共性应用技术供给力度。强化“链主”企业对全产业链配套中小制造企业串联能力,鼓励“链主”企业开放资源,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响应、要素整合、协同制造效率,增强产业链韧性弹性。

国企搭台、研用贯通,弥补共性技术缺口。发挥大型国有制造企业在补链、强链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对战略性产业链的控制力。鼓励大型国有制造企业与中小制造企业结成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国家“悬赏”“赛马”战略性科技专项任务,共同建立行业共性研究机构,夯实共性技术薄弱环节。探索大型国有制造企业承担基础研发向应用技术转化的任务。一方面与高校院所加强联系,以国有企业资金支持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导向的共性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将共性技术导向中小制造企业,支持企业开展适应性、个性化创新活动,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再到产业化的渠道。改革国企绩效考核制度,将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发以及承担基础研发转化任务产生的支出,视为生产成本;将研发成果以市场化方式评估后,视为其盈利性指标。

资源共享、错位统筹,再造创新平台载体。一方面,基于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遴选符合条件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重点解决应用技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机构知识产权成果归属创新团队或个人所有,其他参与者可以适当形式获得补偿。另一方面,实施产业集群(园区)再造工程。加强产业集群链式整合,促进企业间关系由“松散型”向“系统集成型”转变,促进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打造综合式、园区式产业链集群。试点国家科研创新突破性政策,打造自由度高、各具特色的创新特区。

发挥优势、合作共赢,推进开放合作创新。加强与主要引进技术国的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增强企业间利益捆绑。加强与瑞士、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技术合作,强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减轻对美、日、德等国的技术依赖。构建开放型研发体系,进一步开放国内大科学装置和工程项目,吸引国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加大与合作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力度,构建快速反应、高效组织、资源协同、风险可控的产业链共同体。以国内市场规模领先、技术较为前沿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争取建立有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标准委员会和认证机构,提升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话语权。

夯实能力、健全机制,完善自主可控能力体系。一方面,要增强五大能力。增强“技术能力”,提升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供给能力;增强“创新主体实力”,形成金字塔型企业创新发展格局;增强“标准规则影响力”,健全标准制定和认证机构体系;提升“要素资源保障能力”,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加强海外重要矿产等原材料保障;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建立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核心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联系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四个机制。健全产业安全水平监测评估机制,建立产业链、专利、产业关键环节和技术引进等四张图谱,快速识别和处理早期威胁;健全风险识别预警机制,找准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风险点,完善风险识别、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健全风险应对机制,分层次、分级别明确应对措施,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优化税收和进出口管制等政策,突出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信息安全等原则,强化法律法规衔接互通,为增强产业链控制力提供支撑。


f0c9b0062de0d4e25534ac1aa76ced0.jpg
   378bc112d678210cd22564089d917a3.jpg
image.png
b17793cb55786b60bcbbcfe68e55d99.jpg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铸造头条微信二维码.jpg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推荐阅读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