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头条  聚焦全产业链新资讯!
太原崇善寺的珍贵铸造文物
来源:[铸造工程] 作者:[胡春良] 发布时间:2020-09-25 17:54 浏览:

崇善寺,山西太原市著名古刹,位于太原市东南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创建,初名白马寺,后改为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为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南北长550 m,东西长250 m,总面积约14万平米。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就是现在的山西博物馆第一部分,而仅占原寺面积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为古白马寺、明崇善禅寺的当然代表。2013年3月5日,崇善寺大悲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1  崇善寺的主要文物

崇善寺作为一处著名的文物遗产,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大悲殿、藏经以及铸造文物等。

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为明代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板门,殿内设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瑰丽壮观。殿内中间的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左边是千钵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像高8.5 m,比例适度,衣饰流畅,完好无损。千手观音(局部)如图1所示。

image.png

图1  千手观音(局部)
Fig.1 Thousand-hand Bodhisattva(local)


寺内还珍藏有宋绍定四年宋版碛砂藏经、元版藏经、明下统五年明版北藏经、明成化八年赤金写德华经七卷及明嘉靖三十年南藏经等,此外,还保存上、下两册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彩画(这些画册,虽是明代作品,但色彩艳丽如新,十分吸引人)。

明代铸造文物主要包括铁钟、铁狮子等。


2  明代铸造文物

崇善寺的明代铸造文物是明代珍贵的铸造遗存,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2.1  铁狮子

明代铁狮子位于寺的山门前,一雄一雌,明洪武二十四年铸造(图2~3)。雄狮脚踩绣球,雌狮正和一对小狮子嬉闹,情态逼真,富有情趣,神姿威猛,筋骨雄健。狮子座雕工精到,铸造精美,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

根据近距离观察和分析,铁狮子应该是采用范铸,狮子身上范线尚存,历经数百年光洁古朴,足见当时高超的铸造技艺。

image.png

图2  雄狮
Fig.2 Iron statue of male lion


image.png

图3  雌狮
Fig.3 Iron statue of female lion

2.2  钟亭大钟

在大悲殿月台两侧建有钟亭和鼓亭,均为小巧的六角亭子,鼓亭在左,钟亭在右,一律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也是珍贵的明初建筑。

钟亭大铁钟铸造于明正统十四年。近距离观察和分析,大铁钟应该是范铸整体铸造。钟体壁厚均匀,字迹清晰,装饰纹样图案多样,铸工精美。钟亭大钟如图4所示,大钟铭文如图5所示,大钟纹饰如图6所示。

image.png

图4  钟亭大钟
Fig.4  The bell in Bell Pavilion


image.png

图5  钟亭大钟铭文   
Fig.5  The inscription on the bell in Bell Pavilion 


image.png

图6 钟亭大钟纹饰
Fig.6  The decorative pattern on the bell in Bell Pavilion

2.3  钟楼大钟

大钟楼位于寺庙大院东南拐角,高达约20 m,木构华美,气势宏伟。

钟楼悬挂的大铁钟,铸造于明正德元年(506年),通高2 m,外径1.8 m,总重约9 999斤,钟楼大铁钟如图7所示。大钟的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则其声宏亮,浑厚有力。每遇庆典,那浑厚悠扬的钟声,声闻方圆。

因不能近距离观测大钟,但远观大钟钟体规整,壁厚均匀,表面铸满文字,铸造技艺十分高超。根据钟体表面残留的范缝推测,大铁钟也是采用范铸整体铸造。


3  明代铸造文物反映当时冶铁业的发展状况

崇善寺作为佛教名刹和皇家祖庙,其铸造文物代表着当时铸造业的发展水平,这些铸造文物为我们研究明代铸造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证。

image.png

图7 钟楼大铁钟
Fig.7 Big iron bell in Bell Tower

3.1  发达的冶铁业

明代时,广东佛山镇在成化、弘治年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冶铁铸造中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各种冶铸工人有数万人,而官营最大的遵化铁厂人数最多时有约2 500人。福建漳州龙溪冶铁高炉一炉多至数百人。北直隶蓟州之西,嘉靖时期采矿冶铁聚集近万余人。

明代时,山西当时的冶铁业很发达,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冶铁所,山西就占了五个。万历时期,山西夏县温峪山聚集开采铁矿者六、七千人。关于明代初期的钢铁征收配额,《大明会典》(申時行等《大明会典》卷194冶课)记载:湖广六百七十五万二千九百二十七斤;广东一百八十九万六千六百四十一斤;北平三十五万一千二百四十一斤;江西三百二十六万斤;陕西一万二千六百六十六斤;山东三百一十五万二千一百八十七斤;四川四十六万八千八十九斤;河南七十一万八千三百三十六斤;浙江五十九万一千六百八十六斤;山西一百一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七斤;福建一十二万四千三百三十六斤。钢铁征收配额山西为一百一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七斤,足见当时山西冶铁业的发达,这也为山西的铸造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2  明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中国明代的冶铁业的规模和技术不仅比前代有巨大的进步,也是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平。在明代包括山西在内的冶铁业使用的瓶炉,通常情况一日夜可出铁3 600斤,最高可日产生铁6 000余斤。

民间炼铁已使用活塞式鼓风机,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基本一致。当时欧洲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明代,比较简陋的三角形木风箱是16世纪才发明,长方形木凤箱还要在这之后,至于用活塞推动和压缩空气的鼓风器,“这已是18世纪后期的事了”。

明代发明的生熟铁串联冶炼工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煤炭冶铁也有更大程度的推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炉中炽铁用碳,煤碳居十七,木碳居十三”。

而且土高炉也有了重大改进,已能把冶铁炉与炒铁炉串联使用。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出炉未炒为生铁,……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则熟矣。”   

“这种冶铁技术减少了炒炼熟铁时,再熔化的过程,缩短了炒炼熟铁的时间,降低成本,是冶铁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1]。

明代发明的“苏钢”冶炼法是灌钢冶炼技术的新发展,据现代冶炼专家周志宏介绍:“苏钢冶炼法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发明,显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整个过程适合现代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铁分开,成为比较纯的工具钢。这是中国古代先进炼钢工人的智慧结晶” [2]。

生铁淋口技术,也是明代的一项独特创造 ,杨宽在《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3]中介绍:“更值得重视的,就是在明代锻制工具和兵器的锋刃时,采用了生铁淋口的方法,使锋刃具有钢铁组织的表面层,……采用生铁淋口技术,使原来以熟铁或低碳钢为本体的生产工具,表面有一层一定厚度的擦生层,包括渗碳层和生铁熔覆层(渗碳层具有高碳钢性质),达到了表面坚硬,内部柔韧和耐磨耐用的要求,……明代用生铁淋灌夹紧的若干熟铁薄片的方法,比宋代以前用生铁淋灌盘绕的熟铁条的方法是前进了一部。……明代后期的苏钢冶炼法,又前进了一步,……明代中期以后的生铁淋口技术,又是苏钢冶炼法的发展,这对改进生产工具的性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4]一书中介绍:“明代的炼钢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欧洲直至18世纪才发明把熟铁和生铁放在坩埚中炼钢的方法”。

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明代冶铁铸造技术的珍贵信息,也揭示了明代冶铸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4  结论

作为崇善寺珍贵的铸铁文物,如铁狮子、钟亭大钟及大铁钟,不管在体量上、纹饰造型上,还是铸造技术方面均代表了当时铸造业发展的规模和高超的技艺水平,对于研究明代的铸造史有着很高的艺术、文化、宗教信仰及技术等的研究价值。

评论
分享

全部评论
  •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热门文章
热门图片 更多
  • 中国铸造协会名誉会长、宁夏科协副主席、北京铸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热门活动 更多
  • 暂无相关内容
合作伙伴 更多
  •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