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突围“出海”之路

来源:工信头条收藏
2024-11-26 21:53

三帝科技3D铸造(修订)11111.gif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政治与地缘政治的调整,以及科技与数字化的驱动,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不仅面临着诸如市场扩张、技术合作与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品牌形象及国际影响力等机遇,也面临着政策法规障碍、市场竞争加剧、运营成本上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等挑战。通过加强市场研究与本地化战略制定,构建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积极应对法律法规变动,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国际环境三大趋势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方面是新兴市场的崛起。中国对新兴市场产出变化的影响与美国相当,而其他二十国集团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墨西哥也对邻国的经济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经济体已成为制成品的大型进口国和中间产品的大型出口国,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采矿业领域。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3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2%,远高于同期发达经济体的2.1%。其中,亚洲新兴市场表现尤为抢眼,如中国、印度等国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经济增速出现放缓,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增速大幅下降。这一现象伴随着巨大的通胀压力、高企的债务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再工业化,以期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例如,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买美国货”计划要求政府采购优先考虑美国制造的产品。同时,全球供应链遭遇重创,促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产业布局。一些关键行业如医药、半导体芯片等开始向本土回迁,以确保供应链安全。

政治与地缘政治的调整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博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国家安全已成为贸易政策调整中的重要因素。地缘政治风险的升级显著增强了各国实施贸易干预的倾向。美国拜登政府上任后,推出“以工人为中心”的贸易政策,维持并强化了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显示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化和战略化趋势。由于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债务问题和普遍的经济脆弱性等因素,2024年的前景仍然高度不确定且总体不够乐观。

科技与数字化的驱动

一方面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约为22.5%,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25%。亚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40%,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在加深,数字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统产业,提升其效率和竞争力。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增长,也为企业“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出海”的影响。技术创新,如5G、人工智能等,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企业“出海”产生了显著影响。技术创新使得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使得企业能够进入新的市场领域。例如,5G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协作、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新的优势。人工智能则帮助企业优化决策过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力。

企业“出海”面临的机遇

市场扩张的机遇

新兴市场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与消费市场。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2023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总数分别为46亿、14亿和6.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8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迅速壮大,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23年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消费额达到1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增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中有80%将来自新兴市场。

技术合作与创新促进的机遇

随着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者对高质量、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数字娱乐等领域。根据Statista的数据,全球数字经济的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6.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7.1%。根据IDC的预测,2024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同时,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800吉瓦,同比增长10%。

资源优化配置的机遇

当前,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出海”,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中国企业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研发、销售等资源,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企业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关税,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

提升品牌形象及国际影响力的机遇

全球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企业提供了通过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维度来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机会。品牌国际化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品牌力来吸引海外消费者的认同。通过与国际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确保产品质量,对于提升品牌形象至关重要。通过持续的投入和运营,建立真正被海外用户认可的品牌,并实现品牌溢价。

882bfc6d6cd4fabd24ece798d5e7ba21.png

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

政策法规障碍

一方面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差异。根据国际商会(ICC)报告,全球约有80%的企业认为法律制度差异是“出海”的主要障碍。全球主要分为两大法律体系,即以英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Common Law)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Civil Law)。两者在立法原则、司法程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合同纠纷解决上,普通法系更注重判例的作用,而大陆法系则更加依赖成文法。中国企业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需适应其复杂的联邦制法律框架;而在欧洲,则要熟悉欧盟统一市场规则下的各国具体实施情况。

另一方面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161个国家出台了数据隐私保护法,且法规在不断变化中。Gartner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将有超过60%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类似于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数据保护法规。许多国家和地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开始推行数据本地化政策,要求某些类型的数据必须存储在本国境内服务器上。比如俄罗斯就通过了相关法律规定,强制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俄境内设立数据中心。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但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负担和技术挑战。

市场竞争加剧

一方面是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根据康奈尔大学和INSEAD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本土企业在各自市场中的平均市场份额为45%。一种原因是,本土企业往往能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供应链资源,获得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从而在价格和服务方面保持竞争力。一项针对亚洲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购买本国产品,表明了本土品牌的强大吸引力和消费者对本地品牌的忠诚度。例如,在东南亚的交通出行市场,Gojek和Grab等本土初创企业通过提供本地化的服务,成功抵御了Uber等国际品牌的扩张。

另一方面是国际品牌间的较量。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19年全球最大品牌排行榜上,前10名的品牌市值占全球品牌总市值的近30%。在欧洲市场,超过80%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选择他们熟悉的品牌,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壁垒。在中国以外的亚洲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中国手机品牌面临着来自三星、苹果以及当地品牌的激烈竞争。尽管中国品牌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在高端市场仍然难以撼动苹果的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苹果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份额接近60%。

运营成本上升

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力成本是企业“出海”运营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电子组装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预计到2024年,全球平均工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2023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薪相比十年前已经翻了一番。成本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假设一个企业在越南的运营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比为30%,若劳动力成本上升10%,则整体运营成本将上升3%。

另一方面是物流运输费用波动。物流成本在企业“出海”的整体运营成本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运输费用上涨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10%,运费上涨50%将导致总成本上升5%。石油是物流行业中至关重要的能源来源,油价的波动直接关系到运输成本的变化。根据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布的报告,2024年上半年原油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海运和空运成本显著上升。此外,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事件也会对物流造成干扰,导致临时性成本增加。

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一方面是汇率波动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竞争力、进口成本、外债负担、海外投资与并购、跨国资金流动等方面。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和进口,以及外币计价债务的还款压力。人民币贬值增强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对于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可能带来订单增加和市场份额扩大的机会。同时,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进口成本的上升,可能对企业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带来挑战。此外,贬值可能会增加海外投资成本,影响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决策。

另一方面是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能源价格、通货膨胀、金融市场动荡、供应链问题等方面。冲突地区或政局不稳定的国家可能导致原材料供应中断、物流延迟等问题。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是重要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供应国,冲突导致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特别是能源和粮食价格的上涨。

6f4221f22e244b94d65da644d834b4ff.png

企业“出海”的措施与策略

加强市场研究与本地化战略制定

一方面,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目标市场的相关信息,包括当地的文化背景、消费者的偏好、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潜在的市场机会等。收集到的市场信息需要经过深入的分析,以了解目标市场的特点和趋势。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研究的结果,企业应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包括产品功能、设计、定价、推广等方面的本地化调整。企业需要定期收集和分析市场反馈,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和消费者的满意度。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

构建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地理位置、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设计最优的供应链结构。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采用多源采购策略,以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链风险,灵活调整生产布局。

另一方面,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供应链风险。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韧性。与关键供应商、客户等建立供应链联盟,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的合理性。

积极应对法律法规变动

一方面,在进入新市场之前,企业应对该市场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与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汇管理、数据保护相关的法规。组建一支由法律专家、合规人员和当地顾问组成的团队,负责监控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变动。

另一方面,制定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合规政策和流程,确保所有员工都清楚并遵守这些规定。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与目标市场的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取最新的法规信息和合规指导。

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形成多元化、高素质的国际团队。同时从内部选拔有潜力的员工,通过培训和实践,逐步培养成为国际化人才。让员工参与实际项目管理,提升其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一方面,组织跨文化沟通和协作的培训课程,帮助员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和商业习惯。鼓励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参加跨部门培训,增进相互了解和协作。定期对人才培养计划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目标的达成。

f0c9b0062de0d4e25534ac1aa76ced0.jpg
   378bc112d678210cd22564089d917a3.jpg
image.png
6f350e00b412319f2d7e8781779b9d2.jpg
b17793cb55786b60bcbbcfe68e55d99.jpg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铸造头条微信二维码.jpg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