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荣誉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鞭策,鞭策自己向着更高更深的科研领域去努力。”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正在致力于带领团队,攻破更多的液压行业技术壁垒,为世界工程装备装上“中国芯”。
11年来,马艳东深耕于“机械工业制造领域芯片”液压元件细分领域,为一举打破高端液压元件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贡献一己之力,助力实现恒立液压国产液压元件“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领先”的历史性跨越,从一名设备员、车间主管逐步成长为铸造部经理、制造总监,获评“中国铸造大工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
“不怕吃苦”的“钉子户”
熔炼车间内,喂丝机将包芯线缓缓投入铁水深处。“调配出具备不同性能的铁水,是铸件工艺的关键一环。”将固体金属化为铁水,浇注砂型内凝固成新的形态,马艳东无比痴迷于这个“点石成金”的过程。不同材料、不同计量、“加料”顺序又有成千上万种排列组合,配出合适的铁水要经过无数次失败。马艳东总是守在出铁口,看着精心调配的铁水注入砂型内,而他因此也经常被溅起的铁水烫伤。短袖工装外,胳膊上的烫伤疤痕仍清晰可见,他调侃道:“做铸造的哪有‘不负伤’的?哪款烫伤膏好用,我们最清楚了。”
事实上,“不怕吃苦”这4个字,是马艳东进入职场的敲门砖,也是他事业发展的垫脚石。
2012年,马艳东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恒立液压正在筹建铸造项目,是国内第一家重点研究高端液压铸件的企业,马艳东赶上了企业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铸造要面对高温环境,劳动强度大,怕吃苦是干不了铸造的。所以在面试时,我就说自己的优点是‘不怕吃苦’,希望得到企业的认可。”入职后,他一年365天在岗工作362天,证明自己的“应聘誓言”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渐渐地,他在设备部做管理员崭露头角,但他主动请缨,转岗到更辛苦的铸造清理车间,一干就是两年。经过他清理加工后的铸件,件件精细得如同艺术品。“做清理工作要求极高,不仅要不怕苦不怕脏,身体素质好,还要有十足的耐心,检查清理一件至少十几分钟。”马艳东回忆说。
2015年,马艳东和团队成功开发高压柱塞泵核心部件,打造出了液压系统的中国“心脏”。成功批量生产的那天,他和同事们站在二楼平台,望着自己“精雕细琢”的铸件排列在传送带上,研发过程中积攒的失败、痛苦,瞬间被完全驱散。
“10多年来,我一直都在琢磨铸造,马艳东:为世界工程装备装上‘中国芯’大家都说我是‘钉子户’。”马艳东笑着说。
“学习+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6月29日,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宣布,利用中国天眼FAST,独立找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一成果打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窗口。而FAST上的一个关键液压元件便是由马艳东带领的团队研发生产的。
“要尽快缩短我们的铸造业跟国外的差距,只有学习和创新。”马艳东说,“国内的铸造,熔炼化学成分元素波动大、球化不良,铸件存在缩松和破裂泄漏,且污染大、能耗高。”2015年到2018年,他多次远渡重洋,学习德国和日本铸造厂的先进铸造技术。“看得到”的先进技术,他记录、吸收,“看不到”的核心秘方,他分析、推演。
学成回国后,马艳东梳理了320多个液压控制多路阀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参数点,编写了各类现场作业指导书1400多份。经过自主研发,他所带的团队一举突破熔炼、砂芯等一批“卡脖子”技术,生产的产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其中,开创了国内首家多合金元素铁水熔炼“预测、监测、控制、反馈”和“喂丝球化自动导航”控制技术,成功开发了能满足在寒冷恶劣环境的高强度、高延伸低温球铁。仅熔炼工艺改进一项,为企业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工艺性能稳定性从85%提升至90%。
2019年,他参与完成“中大型挖掘机液压系统核心多路阀阀体铸件”项目,获得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破解了中国液压行业挖掘机用柱塞泵和多路阀铸件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了中国高端液压铸件整体制造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2020年,他积极参与公司ECO10降本项目,帮助企业降本500多万元。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攻坚创新的基础。于是,马艳东获得硕士后,又攻读博士,“铸造砂芯3D打印机,这是国外也尚未攻克的难题,之前我们总在追赶他们的脚步,现在我们要做第一人!”
“我们为FAST研发的元件,是控制观景台‘大锅盖’的关键部件。就像手可以灵活转动,手腕既要有柔韧性,又得有一定强度防止受伤。”对此,马艳东不无骄傲。
一手带出超过半数的业务主管
熟悉铸件工艺全流程的马艳东,深知每个岗位的不易和不可或缺,在攻坚克难的同时,他还承担着传帮带育新人的重任。
在恒立液压铸造分公司,至少70%的主管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其中大多数是马艳东一手带出来的。作为“恒立学院”产业教授和东华大学硕士生导师,马艳东每年亲自带“恒立订单班”和“恒立学院”的毕业生,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为恒立液压培养了134名高技能应用人才。“和我同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学弟陆炜,是我带的首批徒弟之一,如今带领着100多人的研发团队,也能独当一面啦。”
“我准备带着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提案去上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马艳东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校企合作还存在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难以完全匹配、缺乏平台和政策支撑、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我将为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发声发力!”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
0
-
收藏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