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后一公里” 重庆建成首批17家产业创新综合体
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后一公里” 重庆建成首批17家产业创新综合体
来源:[重庆制造] 发布时间:2025-07-15 09:23 浏览:371

三帝科技3D铸造(修订)11111.gif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市探索谋划出产业创新综合体这一核心载体,精准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首批17家产业创新综合体, 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image.png

走进重庆两航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条航空航天用大尺寸钛合金铸件制壳线进行系统调试。生产线前,来自多个不同专业阵地的“指挥官们”紧盯设备运行状态,为 项目 保驾护航。据了解 ,由于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这项创新攻关曾一度难以开展,在牵头成立了轻量化材料及低成本精密制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后,高校团队、装备企业、金融机构纷纷汇聚,化身“智囊团”“装备库”与“资本泵”,企业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

image.png

重庆四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海平说:“传统铸造厂,没有电气化和自动化方面的能力。由我们来主导设计,将整个系统集成起来,并高度适配两航的工艺。”

image.png

重庆两江航空航天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纲要说:“我们一期先行投入了2000万,我们作为国有的资本进来以后,必然会引领和带动其他的机构,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

517542cc7545db495c8ca1e5a20519e9.png

产业创新综合体既是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也是产业技术攻关的“集团军”。在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另一家产业创新综合体,正聚焦新一代机器人关节模组的研发展开“头脑风暴”。该综合体由32家单位共同建设,包括电控龙头 青山工业、传动链主 蓝黛科技等,他们将发挥各自优势,对电驱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集团式”攻关。

1a0c7f28092d96b6fe7a138d75deadb5.png

蓝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鑫说:“目前人形机器人这个技术迭代非常快。单打独斗,开发周期可能要七八个月,如果我们发挥合力,开发周期就缩短到现在的两三个月。”

ac6a74a163e359f3215bb01f8d2fea84.png

产业创新综合体秘书长、重庆国研新创智能装备技术中心总经理倪笛说:“我们现在的几个大一点的龙头企业,基本上就能做到3到4个亿的一个产值。未来随着机器人整个产业的高速发展,到爆发这个点的时候,我们千亿级的生产基地就培育出来了。”

d0ab735d29f7f879404be1bb9986351d.png

市经济信息委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首批17家科技型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综合体, 汇聚500多家成员单位的“四链”创新资源1351项,开展“龙头带动、大中小融通型”攻关项目91个,首批产业创新综合体 覆盖“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中的6大领域17个方向。

image.png

市经济信息委科技处处长黄剑伟告诉记者,他们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除了给予牵头单位100万建设运行补贴外,还会择优对综合体开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image.png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将积极引导产业创新综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大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力争到2027年,累计建成产业创新综合体30个以上,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助力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f0c9b0062de0d4e25534ac1aa76ced0.jpg
   378bc112d678210cd22564089d917a3.jpg
image.png
b17793cb55786b60bcbbcfe68e55d99.jpg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铸造头条微信二维码.jpg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评论
分享

全部评论
  • 正在加载数据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