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共享铸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铸钢”),只见车间设备高效运转,生产线上工人目光专注,正开足马力抓生产、拼经济……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明星企业,共享铸钢不断突破一项又一项“卡脖子”行业壁垒,综合集成技术达到世界一流。
走进共享铸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铸钢”),只见车间设备高效运转,生产线上工人目光专注,正开足马力抓生产、拼经济……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明星企业,共享铸钢不断突破一项又一项“卡脖子”行业壁垒,综合集成技术达到世界一流。
记者在该企业的生产车间里看到,一件大型钢铸零件正在进行最后的出厂检测,这个铸钢转轮将被用于1400公里外的内蒙古芝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中。
产品的高标准出厂,是保证电站稳定运行的第一道关卡,作为共享铸钢常务副总经理,冯周荣不敢有丝毫懈怠。“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项目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这些项目都是国家重点工程,必须保证能够平稳运行几十年,来不得半点马虎。”冯周荣说。
技术攻坚
打印抽水蓄能电站“心脏”
抽水蓄能电站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凭借大容量储能与环保优势,对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在“双碳”目标下,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它推动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这个直径4米的大型铸钢转轮,被誉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心脏”,其制造质量直接关系到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作为铸造行业的领航者,共享铸钢目前有25件转轮产品,送往全国各个抽水蓄能电站,其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
2018年,国内最高水头的电站项目——三峡集团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三峡集团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面对着超高水头、高转速的复杂条件,要求转轮的铸造结构和材料强度能够承受710米额定水头压力和600转/分钟的可逆额定转速。
作为水电站的核心部件,电机转轮的铸造难度属世界顶级,国内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生产,国外引进成本极高,项目建设方和共享铸钢决定联手进行技术攻坚,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自主研发
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共享铸钢在大型水电站转轮铸造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相较于以往,冯周荣及其团队这次面临的任务虽然零件体积缩减,却在功能和造型上更为复杂。由于3D打印设备无法直接打印出直径达4米的完整转轮砂型,他们决定采用分割打印策略,将砂型分解为多个小块逐一打印。然而,如何精准地将这些小块砂型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并确保在浇注钢水过程中抵御钢水的冲击而不散乱,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
面对这一挑战,团队借鉴了传统木工中的榫卯结构技术,通过一个套一个、一个压一个的方式,最终拼成了一个直径4米左右的大圆。经过无数次的工艺调整,他们确保了砂芯在钢水冲击下纹丝不动,整体结构良好,尺寸精度也非常高。
由于这类重型铸钢件的零件尺寸和重量巨大,因此不能像处理小型零件那样,轻易地进行试制和修改,团队经过无数次的推演计算,2019年的春天,历时8个月时间,抽水蓄能电站的转轮铸件终于成功下线,这一成果不仅让共享铸钢再次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超高水头抽水蓄能转轮技术成功实现自主研发,并使我国抽水蓄能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引领
从“制造”迈向“智造”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电站里面有我们制造的产品在运行,我们心里非常骄傲。如果我们没有过人的技术实力,没有这种往前冲、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企业是很难在西北地区很好地发展起来的。”冯周荣说。
面对在国内完全空白的领域,冯周荣团队的底气来源于共享集团数十年来在铸造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在3D打印技术领域的创新引领。自2013年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铸造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研究以来,到2018年成功建成全球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再到今天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重大工程中,共享集团在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中,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斗罢艰险又出发,冯周荣带领团队又踏上了新征程,怀揣“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梦想,也必将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推动宁夏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
0
-
收藏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