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成立70年来,中国一重研发出多个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累计开发研制新产品435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534项,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数百项“第一”,推动实现了我国成套重型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中国一重考察,对企业改革创新、经营管理等提出重要要求。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回信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勉励他们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生于“空白”仍努力填补“空白”
中国一重前身为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们从一片空白起步,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114个工程项目、58.5万平方米建筑、5046台套设备的建设任务,建起了当时规模最大、设计最合理、装备最先进的重型机器厂。”
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向记者介绍。
从那时起,生于“空白”的中国一重,开始了努力填补“空白”的奋进之路。比如,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第一台1.2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完成国内首套中铝2800毫米铝板冷、热轧机和3万吨模锻水压机的自主设计和制造任务,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套1700毫米冷热轧机、第一台3500吨双点压力机……徐鹏说:“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一重鏖战荒原、艰苦创业,拼尽全力支持国家发展。”
危中寻机:以改革破困局
企业的兴衰与沉浮,总是与时代的波澜起伏相互映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自2012年起,中国一重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6年出现较大亏损,资金链也出现了很大问题,集团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在逆境中自强,从绝境中突围,中国一重开启了改制增效的艰辛之路。
“我们将19个管理部门压缩至11个,各子公司和事业部整合职能部门、取消生产工段、撤销各制造厂行政办及生产管控中心共计109个,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优化调整。”中国一重资产财务部部长刘万江告诉记者。
全面打响改革攻坚战,中国一重闯出了一条涅槃奋起之路。2016年—2019年,中国一重打了一场漂亮的扭亏为盈攻坚战。2017年10月,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持续创新:在毫厘之间较劲
在水压机锻造厂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20多米高的“庞然大物”正稳稳施压,空中移动着一个10多米长、5米多宽的巨型铁剪,夹着烧得火红透亮的合金钢锭缓缓移动,一时间火花四射。
这个“庞然大物”是中国一重2006年自主研制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被称为“大国重器”的母机。“它可以把烫得发红的巨大钢锭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我国核电、水电、冶金、石化、国防装备等领域高端大型铸锻件加工都需要这台水压机。”中国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告诉记者。
大型铸锻件的制造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关键基础之一,直接影响到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和运行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扎根中国一重34年,刘伯鸣对“卡脖子”之痛深有感触。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趁热打铁’和逐渐冷却之间抢时间,利用每一次挤压、翻转,让工艺更加精准,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刘伯鸣说,“这台水压机的运行精度是0.15毫米,可以在10分钟之内,将400吨的钢锭捶打、挤压成合适的形状,且误差不超过3毫米,而国际标准误差是5毫米,我们已领先于世界。”
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的刘伯鸣,见证了我国水压机国产化、产业化的历程。
2006年12月30日,当重锤再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热负荷试车成功,我国重型锻造设备制造水平正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研发动能越来越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以来,中国一重研发投入年均同比增长32.9%,目前已攻克重型H型钢万能精轧机组设计技术等9项“卡脖子”技术,完成16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24项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全国首批打造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
勇担社会责任,推进产业升级
翻看近几年中国一重的社会责任报告,“推进业务系统优化、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2022年,中国一重研发投入9.93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13%”……
行文表述之下、一串串数据中间,彰显的都是其作为央企积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扎实开展转型升级、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任与担当。
近年来,中国一重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智赋能、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锻造“大国重器”,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中国一重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吸引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截至目前,中国一重拥有在岗员工9214人,其中,技术和技能岗位占比77.3%,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35.3%;设立六类创新工作室152个,凝聚创新人才3000余人。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
0
-
收藏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