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驱动模式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条件呈现新的变化,投资增速明显减缓,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我国应着力构建投资增长的新型内生动力机制,发挥投资对支撑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关键作用。
投资增长明显减缓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传统的外需动能和房地产投资等内需动能明显减弱,增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出现这一趋势性变化的原因,一是在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因大规模卷入美国房地产泡沫及其关联性风险而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资本积累遭受重创,危机之后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外需动能明显减弱,制造业投资扩张相应减缓;二是在我国着力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背景下,炒房现象得到明显遏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上下游相关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相应减速。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第二产业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减速。在新发展阶段,亟须着力构建新型的投资增长内生动力,推动投资实现长期快速增长,进一步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关键作用。
构建扩大有效投资长效机制
我国在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模式较多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本扩张,随着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等传统动能的实质性减弱,必须寻求新的可持续增长方式,构建新型的投资增长内生动力机制。新发展阶段的增长模式与过去的本质不同在于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有效投资可持续增长的主导性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水平和资本质量是开拓投资增长空间的战略方向,未来应着力强化创新动力,形成扩大有效投资的驱动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拓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引领。以高新技术研发为关键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以及全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投资,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投资长期稳定较快增长的战略方向。
未来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业,以及量子信息、6G、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发展突破,并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助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和提升资本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保持科技创新成果对有效投资空间的开拓力度,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投资稳定快速增长的战略要点。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挥驱动作用,保持对企业部门投资增长空间的快速开拓。
当前阶段,我国在一系列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但经济体系整体创新动能仍然不够强,对有效投资空间的开拓力度和速度仍显不足。未来须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沿产业层次水平上升方向,增强有效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实质性提升有效投资增长速度。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由于工业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我国在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积累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仅依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则不具备赶超优势,必须以政府战略引导和战略组织下的创新资源聚合,形成科技创新优势。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能级,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我国各地区之间产业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实现了快速扩大产能和市场,以及推动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但另一方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屡禁不止,企业通过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研发出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被抄袭,对其创新热情和动力造成打击;市场环境中知识产权文化缺位,导致众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较弱,全社会从事自主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仍不够强。
地方政府以GDP增速为竞争导向的发展模式,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尚未根本改变,有强烈动机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企业新建投资项目、增加产能并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导致各地区产业高度同质化,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行业低价“内卷”致使利润被严重侵蚀,对创新投入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一些重点行业出口国际市场量增价跌,引发多国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不利于我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以GDP增速为核心的数量型考核、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式不相适应,产品高度同质化、基于低成本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是高速增长阶段的路径特征,不利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扩大有效投资的长效机制及以内需为主体的经济循环。
下一步需要着力构建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保护创新成果所属权,是鼓励科技创新的根本机制,是推动形成全面创新、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局面的根本制度保障,实现以高水平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及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率
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与美国接近8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方向与产业实践和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完善、融合程度不够高,科研机构存在同质化、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导致科技创新体系的效能不够高;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短缺,以及科研机构人才评价体系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和激励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
我国未来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率的主要思路是:建立科研机构与产业实践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推动科研机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如何构建新型投资增长动力机制
强化科技攻关战略协同
建议建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下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委员会,负责相应领域的战略统筹和协调。每个战略委员会下设各产业领域分委员会。技术攻关的战略组织模式,可以由战略委员会领导下的行业协会、工程院学部、科协学会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确定技术攻关方向和课题项目。
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行业协会负责拟定和提出行业战略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技术攻关方向和问题,在战略委员会统筹下,由行业协会、工程院学部、科协学会负责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力量集中攻关,企业和人员遴选遵循市场化双向选择原则;二是基于工程院学部、科协学会在研的前沿工程技术,研究确定可以结合产业应用的技术攻关方向和课题。在企业和工程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可以将面临的重大基础科学难关统一提交战略委员会,并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协学会的科学家集中力量解决。
同时,建议建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管理委员会、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委员会。由科研管理委员会负责设立科研基金,建立课题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并进行统一管理。由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委员会负责建立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负责技术转化服务、技术推广应用、技术转让管理。
建立区域重大战略科技联盟
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建立相应的区域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盟。主要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区域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盟,形成以科技创新协同为关键支撑的协同发展生态。区域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盟下设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委员会可以由各省(直辖市)的政府部门、中国科学院分院、地方科协、地方行业协会负责战略指导。其他方面的职能可以按照上述新型举国体制的构想模式进行设置。
推动法制和文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向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提高赔偿标准,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加大对故意侵权、重复侵权等恶意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加强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立法研究,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新兴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保护范围、侵权认定等规则,为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综合改革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率
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机制建设,提升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项目联合课题组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增强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等融资渠道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作用。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基金,或通过股权激励、成果分成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力。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流程,优化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顺畅、高效地进行。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牵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登陆www.zhuzaotoutiao.com发表您的作品
-
0
-
收藏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 · 2025年5月23日 铸造资讯每日微报 2025-05-23
- · 致恒亨特尔闪耀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 2025-05-22
- · 天阳集团闪耀 2025 天津铸造展,引领行业创新变革 2025-05-22
- · 宏桥轻量化亮相2025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 2025-05-22
- · 津唐两地高校学子齐聚2025天津铸博会 2025-05-22
- · 国际压铸产业链交流会在津召开 共话全球行业变革与机遇 2025-05-22
- · 第五届中国铸造协会压铸 CEO 年会暨有色铸造轻量化论坛精彩持续 2025-05-22
- · 2025 天津铸造展 —— 让我们共同感受成交的喜悦 2025-05-22
- · 4月份我国产业韧性和发展潜力凸显 2025-05-22
- · 山西铸造“耀”津门——2025年山西品牌中华行(铸造专场)活动见闻 2025-05-22
正在加载评论数据,请稍候...